新闻动态
努尔哈赤明目张胆抢地盘,为何明朝无动于衷?你看李成梁干了啥事_女真_蒙古_辽东
历史讲述了万历皇帝与努尔哈赤这两位人物,他们的年龄仅相差四岁,有人说明朝的灭亡是从万历皇帝开始的,这种说法并非毫无根据。努尔哈赤的崛起和壮大,几乎都是在万历皇帝的统治时期悄然进行的,那么,为什么万历朝廷没有及时遏制努尔哈赤的发展呢?
这件事,也不能完全归咎于万历皇帝本人。明朝中前期,最大的军事威胁一直来自蒙古。早在朱元璋称帝之初,明朝就展开大规模北伐,攻占元大都,终结了元朝在中原的统治。此后,明军针对北元残余势力接连发动多场战役,包括太原之战、沈儿峪之战、岭北之战以及捕鱼儿海之战等关键战役,彻底歼灭了北元的主力军。
随着北元势力衰退,蒙古内部也因长期征战而逐渐分裂成三个主要部落:鞑靼、瓦剌和兀良哈。这三个部落的关系错综复杂,彼此间既有纷争,也时常联合,同时不断与明朝边境发生冲突。瓦剌吞并了鞑靼,而兀良哈则追随瓦剌,明成祖朱棣多次亲征漠北,力图镇压蒙古部落。
在明朝的强力打击下,三个蒙古部落曾短暂地向明朝称臣纳贡,但他们的反叛之心始终未泯,只要有机会壮大势力,便会大规模南侵,而这种局面,朱棣的多次北征无疑推波助澜。朱棣五次北征,尤其是晚年的三次,对鞑靼造成重创,却让瓦剌趁机壮大,最终瓦剌将鞑靼击败,成为一方霸主,这对明朝构成了更大的威胁。
展开剩余88%另外,兀良哈因在靖难之役中助朱棣夺权,得到了朱棣赐予原宁王属地,实力大增。瓦剌强盛后,借助联姻与贿赂,将兀良哈拉拢到自己阵营,频繁侵扰明朝边境。明蒙边境的摩擦不断升级,最终爆发了土木堡之战,明军惨败,从此开始走向衰落。明朝的北方防御战略也从主动进攻转为相持防御。
蒙古部落的挑衅持续不断,嘉靖年间爆发的庚戌之变,明朝多以防守为主,局势直到隆庆年间才有所缓和,“俺答封贡”协议的达成,标志着明蒙关系进入了相对和平的阶段。从1368年朱元璋称帝,到1570年“俺答封贡”,明蒙之间经历了近200年的战争,蒙古部落始终被视为明朝最大的潜在威胁。
正因为如此,明朝对女真部落的警惕和重视远远不及蒙古,这也为女真的崛起提供了宝贵的机会。那么,为什么是努尔哈赤能崛起呢?这不得不提辽东总兵李成梁。
朱元璋去世后,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帝位,为防范其他藩王仿效,他采取了大规模迁移边境藩王的策略,特别是东北三王——韩王朱松、辽王朱植和沈王朱模,都被内迁。而在此之前,辽东有四位藩王镇守,若朱棣继续维持此政策,努尔哈赤想要统一辽东将会非常困难。
但朱棣出于皇权斗争的需要,撤走了东北三王及其家眷,造成辽东一片权力真空。虽然明朝此后不断派兵屯垦边防,但规模远不能与藩王驻守相提并论。为防范蒙古,明朝在嘉峪关到鸭绿江一线修筑长城,沿线设九个总兵镇守,最东为辽东镇。
隆庆四年(1570年),李成梁继任辽东总兵,从此开始了他近半个世纪的辽东征战。相较于嘉靖、万历时期蒙古势力的衰弱,李成梁在辽东的军事行动颇为顺利。在1570年至1580年间,他屡次打击蒙古部落,斩杀土蛮部五万余人,击溃了泰宁部首领,朵颜三卫也被他重创,极大地削弱了蒙古对辽东的威胁。
解决了蒙古问题后,李成梁的目光转向了同样不安分的女真部落。辽东的女真早年受明太祖册封,名义上是明朝官员,但实际控制力有限,女真时常受蒙古影响,甚至在土木堡之变时参与瓦剌对明军的战斗。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海西女真首次大规模侵扰辽东重镇抚顺,之后几年,建州、哈达女真均与明军发生冲突。好在李成梁及时到来,万历元年他大败建州女真,俘获首领王皋送京处死。万历十一年(1583年),他又诱杀叶赫女真头领海清努,随后大举攻打哈达部,使之覆灭。到万历十九年(1591年),女真部族几乎被李成梁击得元气大伤。
明朝对女真的策略是分而治之,不允许出现霸主。李成梁对女真的打击,正体现了这一政策。然而,李成梁忽视了一个关键人物——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是建州女真的世袭贵族,曾被处死的王皋是他的外祖父,王皋的女儿嫁给建州左卫都指挥使觉昌安的儿子塔克世。王皋死后,其子阿台逃到古勒寨,九年后李成梁再度剿灭阿台及其部下,王皋家族几乎被消灭殆尽。
在剿灭阿台过程中,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试图劝降阿台,结果也被明军误杀。觉昌安为笼络王皋,将孙女嫁给阿台,但双方关系紧张,觉昌安暗中与明军往来,王皋则常将觉昌安父子带入劫掠行动中,使得明边官对他们信任不足。
王皋死后,阿台等人修建古勒寨,欲为父报仇。觉昌安父子得以暂时安身,但在李成梁围攻古勒寨时,他们被劝降却遭乱军误杀。这一系列家族悲剧让努尔哈赤心中积怨难平。
努尔哈赤质问李成梁,后者只得承认是误杀。为安抚努尔哈赤,朝廷授予他都指挥使职衔和授权敕书。此事虽告一段落,但努尔哈赤后来发现杀害其祖父父亲的真正元凶是建州女真图伦城首领尼堪外兰,由此开启了他的复仇征程。
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率领祖辈遗留下的十三副甲胄起兵,经过四年鏖战,最终抓获并处死尼堪外兰。随着复仇进程,他的势力日渐壮大,手下从百人扩展至千余人,逐渐成为建州女真第一人。
在拥有一定实力后,努尔哈赤开始谋划更大的蓝图。但别的女真部落也对他发起攻击,这反而推动他走上统一女真的道路。万历十六年(1588年),努尔哈赤成功统一建州女真,随即转向海西女真。
海西女真分为四部,叶赫、乌拉较强,哈达和辉发较弱。努尔哈赤采取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灭哈达部,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灭辉发部,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灭乌拉。叶赫部在明朝干预下,直到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才被彻底消灭。
在征服过程中,努尔哈赤创造了满文,建立八旗制度,强化军事力量,使政治权力从分散走向集中。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初一,他自称汗,建国号为金,史称后金,年五十八。
天命三年(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正月,努尔哈赤宣布“今岁必征明”,四月以“七大恨”祭告天地,正式宣布反明,向明朝宣战。
那么,在努尔哈赤崛起期间,李成梁和明廷究竟在做什么?为何没人有效遏制努尔哈赤的发展?
万历十年(1582年),努尔哈赤起兵前一年,张居正去世,明神宗万历皇帝开始亲政,政治局势急转直下。万历皇帝曾有三十年不上朝的记录,奏章不批,沉溺于奢华荒淫的生活。他的大婚耗费边防军费九万两,购珠宝耗资两千四百万两,相当于全国六年赋税。他还派遣大量宦官出任矿盐税使,横征暴敛。
皇帝的怠政和奢侈助长了官场腐败,政治黑暗不稳,辽东的动乱只是表象。李成梁早年确实治理辽东有方,但其政策有明显缺陷。他对女真部落相互攻伐见怪不怪,一边剿灭一派,一边扶持另一派,且从中牟利。努尔哈赤的初步积累正是在李成梁的默许甚至扶持下完成。
努尔哈赤表面上对李成梁和明廷极为顺从,懂得察言观色,积极贿赂李成梁,二十多年间八次进贡。李成梁认为努尔哈赤最多只是王皋二号人物,扶持他能让他掌控纷乱的女真部落,这样反倒方便明朝管理。朝贡在明廷眼中是臣属的象征,努尔哈赤进贡,显然不被视为叛乱者。
同时,万历年间明朝经历了三次大规模征战,军费耗费巨大,辽东明军损失惨重,明廷无暇顾及女真部落的兼并活动。李成梁自1570年任辽东总兵至1616年去世,近半世纪间多次调离和重返辽东,权力极大,掌控着辽东军事和东北经济,诸如军备、马匹、盐税及边贸均由他把持,利用职权谋私利,并通过行贿朝廷高官维持自身地位。
即使朝中有人弹劾,李成梁也能轻易平息。万历十九年(1591年)他退休,十年间辽东总兵频繁更替,包括其子李如松。形势混乱时,八十岁高龄的李成梁被再次请回,虽力不从心,却勉强维持局面。
对于努尔哈赤,他表现出充分的信任,奏折中称其忠勇可嘉,这既有无奈,也包含自保因素。
综上所述,努尔哈赤在万历年间崛起,主要归因于三点:一是明朝目光短浅,过度关注蒙古,忽视对女真的防控;二是李成梁有意无意地纵容甚至扶持努尔哈赤;三是万历皇帝的懈怠导致官场腐败和政局动荡,为努尔哈赤提供了崛起土壤。
更重要的是,努尔哈赤善于处理与明朝及蒙古部落的关系。当明朝终于意识到努尔哈赤的威胁时,已为时晚矣。萨尔浒之战,基本奠定了明清更替的历史格局。
发布于:天津市